阿讷‧索瓦尼亚尔格(Anne Sauvagnargues)《艺术机器》

Daniel W. Smith《结构的反面:德勒兹与拉康的齐泽克》

3.浮于表面的德勒兹与瓜塔利

第六章 动情-图像:面孔与特写镜头

反过来读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在造时》:百姓在人类世奋斗,皇帝却装逼造长城…

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 watching television with the latter’s son Bruno in Guattari’s apartment, Paris, 1969.

白纸革命:白色也是颜色。

拉鲁埃对德勒兹的解读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在于,它不可能陷入事后的或目的论式的阅读模式,例如,蒙特贝罗可能会说,存在的单义性尽管清晰呈现了切断与联通的二重性,但根本上只是对 implication 的结构性描述,只有在内在性中,这种二重性之间的可逆性才真正被指认为绝对。但拉鲁埃-施密德似乎只是告诉我们,如果存在强度的力能=幂乘,它最终指向的只可能是强度的绝对幂等性,而不可能有任何强度的发散或在外延中的取消。

按照鹿野的 LS 训诂,从DR到LS最大的转变就在于,无底一词不再是永恒回归的去基底化运动的同义词,换言之,真正意义上的混沌-无秩序在 LS 中才第一次出现,这就使得先行的不再是纯粹差异的重复,而是 DR 中强度的空间=Spatium,那个先验之物自我保存的空间。这就最终导致了二重褶结构的彻底解体(吗?)

德勒兹谈论“重复是无概念的差异”和德里达强调“延异不是一个概念”,不是一回事,因为德里达想说,即便如此我们依然用延异称呼延异,所以延异并非是“无概念的差异”(就和否定神学的问题一样,解构不是否定神学,但解构不可能逃脱否定神学)一样,所以德里达和马里翁吵,归根结底还是赠予的“固有名”的问题。

把德勒兹扯到数学的话放整合了 LLM 的 Wolfram 里逐句测一测

“We would like to be able to say: none of this is against Deleuze-such a perfect philosopher-but all of it is 'against philosophy. Yet it is impossible to make this distinction: the major risk taken by Deleuze….is precisey that of having identified himself unreservedly and without remainder with philosophy itself, with philosophy playing with itself...”

德勒兹说,巴洛克生活方式是在野外户外家外擅自搞宫廷式聚会,为聚会而聚会,拿出像巴赫的缠绵、亨德尔的庄严,莱布尼茨的缜密,斯宾诺莎的自由。是小区和绿化带给我们的情境,敞开而幽深的向一切时代开放的公园,无人坐的长凳,沙沙作响、却无人观赏的桦树林。 巴洛克生活是在宫廷式派对里装逼出来的,是成功的必要装逼。2024 年的日常生活是被消费亵渎的伪装逼生活。我们像没钱的尼禄皇帝那样乱伦乱纲无数次,为一杯被迫爱喝的咖啡而来回亵渎好几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