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泽克基本观点:理性存在着结构性的过量,正是疯狂的、过量的一面存在,才需要理性符号化、驯服化建构,以此才有了主体和社会的秩序。过量不是外在于理性的,而是理性结构性的内在矛盾,是符号化的先验排除。

主体:所谓尚未被想象力影响/形塑的、神秘无法接近的纯粹杂多,其实只不过是纯粹的想象力本身,亦即想象力的最粗暴的形式,它可将前符号的“自然”的实在界的连续性给瓦解。这种前综合的“杂多”就是黑格尔所描述的“世界的黑夜”,也就是主体的深渊般的、“狂放不羁”的自由,这种自由能够粗暴地将 现实炸碎成分散漂浮的支离破碎。其实,这东西就是最纯粹的、最粗暴的想象力,也就是否定性的、分裂性的想象力。

认为主体是分裂的、他者性的、欲望的、 破碎的主体。语言的编织网,用他的话说就是“无意识就是他者的话语”“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 。主体是破坏自我身份认同的空白与鸿沟 。主体是实在界否定性与符号界建构之间的消失中介点,是否定性以及掩盖否定性失败后的裂缝本身。一切的想象界和符号界都是围绕着这个先验的空缺——否定性来建构的;同时,主体本身就是来自于实在界的创伤,是符号化过程中对实在界召唤的回应。

拉康符号界的结构性特征,齐泽克把人类主体称之为是“去中心化的主体”,即在社会符号秩序中的虚伪的、被建构的、被动的主体。(修辞性的否定,你找不到这个对象,只有以回溯的方式)。

一种前理解,即主体是被某种被体验为个性的位置所支撑的,换言之,主体就是自我经验为主动的无限丰富性,性欲解放(福柯)、黑人民族性、同性恋等。通俗地理解,主体化就是个人之所以体验为主体, 因为我不是被某种一致性的大他者思想、观念或话语所控制,也不是被某种微 观的仪式或者行为模式所控制,而是我体验为我所在的独特性、特殊性、丰富 性,这就是主体。

主体所意识到的主体性(自主性选择)不过是被大他者所假定的、所赋予的,而真正的主体却是 一条意识形态质询与“不应”的鸿沟本身。一旦主体意识到自身除去符号主体 化的位置之后的空白,才成为真正的精神分析的主体。齐泽克认为,主体就是 体现了社会基本不一致性的病症,因此,它可以开启了社会意识形态斗争的新空间,予以精神分析主体终结意识形态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