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利特辞典》:原是摄影术语,能产生清晰影像就算“上镜”。

    卡努杜最早将这个术语用到电影中。

  2. “上镜头性”是种艺术

    法国先锋派导演、理论家路易·德吕克(Louis Delluc,1890~1924),《上镜头性》, 1919 年等一系列文章

    上镜头性=照相+神采(genie)。

    (全面讨论上镜头问题并赋予这个概念以丰富内涵的是路易·德吕克,但没给准确定义。

    德吕克被认为是卡努杜理论的继承者,“上镜头性”这个概念的提出,延续了卡努杜关于视觉戏剧的特性的问题。

    德吕克认为,电影不是照相术。照相可以创造美,人们常说,某某人很“上照”,那就是说此人很美,很上镜头的意思,但电影则不同,演员的上镜头,是指他所创造的角色很美。

    路易吉·契亚里尼对这个术语的解释更接近原义:“我认为,上镜头一词应该按下述意思去理解它。即舞台演员因为舞台的视觉上的角色只有二维空间的意义。所以他演的人物就有更加宽广的角色,电影演员则不同,视觉比台词优越,所以角色就受到限制。”

    德吕克说得简单,他说“所谓“上镜头性”却正是电影和照相术的和谐结合。他强调了电影艺术的工具性与多种多样的技巧所具有创造性:“在电影艺术中,神话,幻术和超自然的东西还只是它的素材,它的工具和它的多种多样的技巧,而不是它的目的。”其目的就是抓住生活中虚幻奇妙的东西,并充分地表现出种种真实微妙的变化,从而反映心理活动,形成风格。

    德吕克认为,电影所能借助的是光(黑与白,明与暗,远与近,正与逆,模糊与清晰等等),导演的选择和朴素的风格。我们所需要的是“电影式的电影”。)

    电影艺术词典

    透过事物的照相式外观而显示其神韵、诗意的电影艺术的美学特性。

    20 世纪初,“photogenie”用来形容摄影与善于在镜头前表现的人之间的神奇关系。摄影中的镜头感没有任何意义,只说明外貌魅力。相反,电影中的镜头感有更广泛的天地。不过,当时电影、摄影的重大差别仍是动态、静态之差,所以德吕克把动态镜头感称作“电影镜头感”(cinematographicite)。

    理论内涵:电影艺术应在自然、生活中发现适宜光学透镜表现的形象与景物,强调朴实无华,提倡用自然光效、焦点发虚等表现手段,营造电影艺术独有的诗意,而且运动中的视觉形象最有“上镜头性”。

  3. 后形容被拍照的人:

    演员乃至一个人的面孔摄入镜头后有特殊吸引力的纯外在视觉印象,即多少适合转化为图像相似的差异。上镜的人是能在照片上表现美感的人。

    这个概念中,光线等外在物质条件逐渐消失了,但表示美丽、魅力、可爱等人的特性的含义保留下来。

法国电影理论家尚·艾普施坦/爱泼斯坦,《你好,电影》(Bonjour Cinema),1921 年

“面庞是否美丽,这是眼光问题,眼光需要长时间习惯才能直接发现,而镜头可以聚焦,在众多镜头中过滤出镜头感。当然,另一个镜头会有另外的眼光。”

特征

  1. 把镜头感描述成电影中无法言喻的复杂运动,与文学性、故事性对立。

    其中单独的构成元素无法清楚区分,而且常处于意识边缘,如树叶摇动、油迹反光,或者是拍浪。

    最有名的例子是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婴儿的午餐》(The Baby’s Meal),据说观众对背景里树叶震颤的兴趣远大于前景的婴儿。

    就像第一拨见到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的照片《自然画笔》(Pencil of Nature,1844~1946)的人惊叹草堆的细节,早期电影观众惊叹于微风拂过草坪的波动。

  2. 更重要的一个特征:它本质上转瞬即逝。“崇拜拐杖的跛腿人不要说限制、障碍造就了艺术。电影证明你们是错的。电影完全动态,不需要稳定、平衡。在现实所有的感性参数中,镜头感代表动感。”

    镜头感有速度:“一个画面如果同时在时间、空间中移动变化,就可能具有镜头感。”

爱浦斯坦试图在电影中确定能产生上镜效果的位置,首先想到了特写镜头——“电影的心灵窗户”。但特写只是条件之一,既非充分条件,也非必要条件。

查洛特(Charlot)评价:“他的所作所为都像神经疲劳的人的反应,铃响、喇叭响,都会使他惊跳,像是因为镜头感而患上了神经衰弱。”总之:“一张面孔从不具有镜头感,而脸上的表情可能有镜头感。”

爱浦斯坦视之作电影的特性、诗意化的特征,像诗一样只可意会:“镜头感概念才产生电影是艺术的想法,镜头感之于电影,如同色彩之于绘画,空间之于雕塑:这是该门艺术的特质。”

10 年后的 1934~1935 年,爱浦斯坦又在另一个术语“不可预测的艺术中的镜头感”中使用这个词,只是重心转移到“不可预测的艺术”,指电影成了表现不可见的艺术。

“电影是表现诗意的最有力的手段”。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