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 episteme 指思辨的或(在 nous 协助下)可自我论证的知识,有时亦用 episteme 取代 episteme theoretike,区别于实践科学和制作科学。
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中,泰阿泰德对 episteme 先后提出 3 种定义:感知、真的 doxa、带有 logos 的 [真] doxa。苏格拉底一一加以质疑。柏拉图的全部对话到底也没提供适当定义,但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乃至近代知识论还是大致采纳了这一定义。Episteme 是带有 logos 的[真] doxa,在当代英语知识论里通常叫知识“经过辩护的真看法、真信念”(justified true beliefs)定义。
但 3 个希腊论理词 episteme、doxa、logos 怎么翻译都不可能准确。Episteme 通译知识、科学,我更多译作真知。Doxa 通译意见、看法、主张,英语多以 belief 对应,这个词我们有时译作看法、信念。Logos 在这里英译成 account、reasoning、justification,大意是提供说明、理据、论证,带有推论,辩护,说出理由、道理,笼统以论证称之。那么,就把上述定义表述为:真知是带有论证的[真]看法。
进行认识活动,就有了区分的权力。
西方文化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断裂、非连续性。各时代不呈现连续的线性发展,而是每时代的知识型支撑着认识事物的不同体系;古今的知识体系不连贯、不兼容。
在这个意义上,福柯提出了一个常被误解的论断:“人只是一个晚近的产物,一个尚未具有两个世纪的角色,一个人类知识中的简单褶痕……”
而现代知识型将“人”设计并定义成某种认知构造物的科学,围绕着它生产的人文科学被认可为真理话语。针对此这个话语,福柯试图从根本上驱除笼罩在当代知识形式的决定性条件之上的人类学主体主义迷雾。无论是马克思的人类学解释还是尼采的语文学解释,都拒绝依据先验意识来解释。知识考古学与德勒兹的欲望谱系学也都意识到了先验哲学的终结。
这个概念承袭巴什拉尔-康吉莱姆(康吉莱姆是福柯博士论文的导师),和福柯在巴黎高师的老师阿尔都塞所说的认识论断裂(Rupture épistémologique)。译为知识型就隐去了与法国科学认识论的联系。
与《古典时代疯狂史》不同,《词与物》的主题不是关于“异”(l'Autre)的历史,而是关于各种“同”(les Mêmes)的历史,是“相似性、相同和同一性的历史”。各个“同”可以看成三大认识型的特征。
但《词与物》只用了这个概念两三次,之后不用这个概念。
福柯对三大认识型的认识也是一种认识型。
今天看古医学,是站在现代的知识形态的基础上的。
阴阳五行学说对生命的解释囊括了方位、时辰,没有将身体独立于自然、大道。孙思邈《千金方》:针灸学用针扎通痛处,以产生循环。医生根据医书记载的穴位行针,无效,于是按经络循环的线路挨个找痛点,直到病人喊了声“啊,是”。这就是阿是穴的来历,是德勒兹式的世界的导读。
这个词典也是知识型:陈嘉映的话用大号字体标了出来,而从豆瓣抄来的话,因为不知道作者身份,拿不准分量,也尚未考证,就把它匿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