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云主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年

摄影机与被拍摄物体不仅有距离差异,还有角度的差异,因此有了拍摄角度的概念。

摄影机与被拍摄对象的水平夹角与垂直夹角的综合,即摄影机拍摄选取的视角,可以有纵向、横向的变化。

纵向有平角、仰角、俯角,横向则有正面、侧面、斜侧面等,其中又包含着无数个具体的角度和方位。灵活多变的镜头角度,同样是电影区别于戏剧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同的拍摄角度和方位往往能够赋予拍摄对象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感情色彩,并能够产生独特的造型效果。

**平视镜头,指的是摄影机处于与常人眼睛相等的高度,接近常人眼睛的平视效果。**平视镜头很少能够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事实上,导演都会在他们的影片中多多少少采用一些平视镜头,尤其是在拍摄常规的介绍性场景的时候。

**仰视镜头,指的是摄影机从低处往上拍摄的镜头,代表剧中人或者观众向上仰望的视线,**能够使拍摄对象显得高大雄伟,使观众产生敬仰或者畏惧心理,也可以表示剧中人与被摄对象的高低位置对比。由于透视关系,仰拍使画面中水平线降低,前景和后景中的物体在高度上的对比也发生视觉上的变化。仰拍镜头“一般可以造成某种优越感,表示一种赞颂和胜利,因为,这种镜头扩大了人物形象,将他们托入空中,甚至以云彩作为光轮来美化人物。”《黄土地》中对于八路军顾青的空间处理就采用了仰拍镜头,从而突出了某种意识形态效果:“电影首次出现顾青的近景时,也采用了低角度,稍侧拍摄,描出一个正面人物的造型来。虽是短短的一刻,顾青的“八路军”臂章却是清晰可见,亦解释了镜头对他仰视的原因。”

**俯视镜头,指的是摄影机从高处往下拍摄的镜头,代表剧中人或者观众往下俯视的视线,**能够使拍摄对象变得卑微弱小,常用来表现人物境遇的凄惨或者品格的卑微,带有压抑、阴郁、藐视的感情色彩,也可以用来鸟瞰景物全貌,介绍故事背景。俯视镜头“可以使人显得更渺小;将人压降到地面,从而使观众感到人在道德上的压抑,使人成为一种处于难以摆脱的定数论中的物件,一种命运的玩物。”在《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中,女主人公玛丽亚死去的镜头是以正常镜头拍摄的,但她遭到德军枪击的镜头却是在一座高楼上拍摄的,女主人公在街上奔跑着,就像是带着残酷命运受着别人围歼的一头弱小动物。

从对于拍摄角度的定义就可以看到,形成拍摄角度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是:

  1. 摄影机与被拍摄对象在平面中的位置不同、正逆不同。(水平夹角)
  2. 摄影机与被拍摄对象在高度上的落差。(垂直夹角)

此外,摄影机距离被拍摄对象的远近,也决定着夹角的大小:

距离越远,夹角越不明显,角度越小;距离越近,夹角越明显,角度越大。

角度的分类及不同拍摄角度所可能表达的意义:

Untitled

[](data:image/svg+xml,%3C%3F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3F%3E%3Csvg width='1px' height='1px' viewBox='0 0 1 1' version='1.1' xmlns='http://www.w3.org/2000/svg' xmlns:xlink='http://www.w3.org/1999/xlink'%3E%3Ctitle%3E%3C/title%3E%3Cg stroke='none' stroke-width='1' fill='none' fill-rule='evenodd' fill-opacity='0'%3E%3Cg transform='translate(-249.000000, -126.000000)'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下面,我们再进一步分析不同角度的具体适用情况:

1.正面的拍摄角度。

人物面部在镜头中显现得最多,演员表演所能呈现的信息也就越丰富。当我们需要完全展现演员的面部表情时,就可以选择一个完全正面的拍摄角度。

演播室里的主播,在镜头中通常就会呈现为一个正面的近景,便于全面地展示自我,同时也给观众制造一种近距离、无障碍沟通的幻觉。因为观众仿佛是在面对着镜头前的人物,会觉得人物面对着说话的那个“对象”就是自己。

如《求求你,表扬我》中的这个镜头,这是导演通过镜头把观众的视点缝合进叙事情境中的一种常用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