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文主义立志于开拓更广阔的空间去检验“人类意味着什么”和在当今文化和历史语境下人类的概念。
德勒兹是最不要“人”的哲学家之一。
后人类奠基之作。展现了随着与现代科技共同进化,不同类型的后人类(posthuman)之间的抗争,并将有限性看作人类的一种状态,认为人的生命根植于复杂多样的世界,人的延续离不开物质世界,但将人体转译为信息来展示人类自身现实的界限在当今时代里得到了妥协,对人的狭隘定义可能在今后社会不再适用,因而倡导在虚拟化时代谋求具身性(embodiment),并强调人与环境融合。
随着人文主义把自身转化为我们将无可奈何地称之为后人文主义的同时,人文主义可能会走向尽头。 (Humanism may be coming to an end as humanism transforms itself into something one must helplessly call posthumanism.)
沿袭了对于控制论机器兼顾机械性和有机物行为模仿的讨论,我们进入了后人类(post-human)时代。但后人类未必合适于形容当前时代,因为人类中心主义也越来越强。
突破人体界限的理念经常与 Donna J. Haraway的 cyborg(生化人,半人半机械的生物)概念联系起来,不过 Haraway 将自己与 posthumanism 用其他理念,乌托邦式的观点,即用科技创新延伸人类生理的能力。这更接近了超人类主义的领域。
后人类重(信息化的)数据形式,轻(物质性的)事例。生物基质所形成的具体形象被视为历史的偶然,而非生命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