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原文地址 theinitium.com
“无论人生是什么样子,这就是隐藏在我们生活里的秘密。这也可能,就是艺术的秘密。”
见到李沧东是在首尔的夏天。我们跟著这个夹杂少许银发,身穿黑色外套的沉默身影走上楼梯,推门,看见的是墙上韩文、英文、法文的《薄荷糖》(2000)、《生命之诗》(2010)、《绿洲》(2002)、《燃烧烈爱》(2018)电影海报。一幅巨大的白色油画旁,再有一扇小门可进入。
小门内,窗边的沙发背靠著巨大的《密阳》(2007)电影海报,画面中的女子无力地卧倒。整面墙的书柜塞满小说,包括他最近在看的美国小说家 Jeffrey Eugenides 的新作《Complainers》。左侧一个立柜上,一张韩战期间的黑白照片里,一个士兵手提一颗人头。桌上堆满纸张,一张旧到有些卷边的明信片立在一旁,是梵高 1890 年描绘农民午休的油画《Noon - Rest from Work (after Millet)》。
这里是韩国导演李沧东创作电影、剧本与小说的 Pine House Film 工作室,隐身在首尔合井站繁华商圈的街角。
即享端传媒全站畅读
已经订阅? 请登入
年末优惠 65 折,支持 2024 年的华语独立新闻
约 HK$1.8 / 天
1954 年出生于韩国右翼保守重镇大邱近郊安东县的李沧东,却是有著左翼关怀的电影导演、小说家。他童年穷苦,父亲是当地所谓 “失败的社会主义者”。虽然中学就开始创作小说,但因家境所迫,他在庆北大学国语教育系毕业后就成为中学老师。
做老师期间,他业余创作了小说集《烧纸》和《鹿川有许多粪》,多年后被翻译成中文,在台湾与香港出版。40 岁之后,他才开始拍电影。今年他 69 岁,电影的世界里有了李沧东,李沧东的人生也更像是他自己的。
“我们人类之间有多少沟通?而通过电影,我们能够进行多少沟通?”
李沧东说。年少时开始写小说,是因为孤独,想让世上的不知哪一个人听到自己。拍电影也类似。“我们人类之间有多少沟通?而通过电影,我们能够进行多少沟通?”
他说拍电影很痛苦,渴望创作能改变社会,因此作品不多,平均五六年才有一部新作。但从 1997 年出道作品《绿鱼》开始,他就一路获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导演、坎城影展最佳剧本,还有数个亚洲电影大奖、百想艺术大赏、青龙电影奖等,之后更受邀成为釜山电影节、坎城影展和金马奖的评审。他还曾在后极权时代的韩国,被开明派总统卢武铉任命为文化体育观光部长,改革韩国电影制度。
李沧东工作室的一个立柜上,摆上一张韩战期间的黑白照片,照片中是一个士兵手提一颗人头。摄:Woohae Cho / 端传媒
“我想问观众,什么是沟通?这是电影的驱动力。”
他写剧本很慢,十年磨一剑,但他总是在写。严肃的题材在国内叫好不叫座,因此开机也总是面临困难。电影,在他看来从不该是娱乐的媒介。电影是为了说出 “美好与痛苦的互相对应”,说出 “生活的讽刺”、“时间的讽刺”。电影是为了呈现过去的创伤记忆如何破坏了一个人的内心,一个事件、一段民主浪潮如何改变了整个国家。电影是为了说出爱,敲打爱,质问爱,肯认爱。“我认为人与人之间最迫切、最主观的沟通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