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The Deleuze Seminars
转录:德勒兹的声音,Victor Manifacier(第一部分),Anna Mrozek和Fabienne Kabou(第二部分);校对:Agathe Vidal(第三部分);对转录稿和时标的额外修订,Charles J. Stivale;英译Charles J. Stivale
时间:1982年11月02日(电影课程 22)
这是德勒兹电影课程第二年第一次授课的内容,之后关于德勒兹研讨班的内容会陆续发布。全文较长,总共三万八千字,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需要读,几乎从全文的四分之一处开始,德勒兹才开始进入正题,而在这之前,德勒兹讲述了很多与课程内容基本无关的事情:一些对公共事件的抱怨、自我反思以及与学生之间关于意见(doxa)等概念的讨论。如果不想阅读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文章的四分之一处。
Gilles Deleuze
在进入正式的课程内容之后,德勒兹提到了一个概念,内在性平面(plane of immanence)。这个概念常被德勒兹提及,有时候是以不同的称谓,例如《反俄狄浦斯》中被叫作强度的领域,《什么是哲学?》中的混沌,《意义的逻辑》中被叫作精神分裂式深度,但大意都相同,指代的就是一个纯粹“潜在性”的场域,任何可能的实体都在这个场域当中诞生。这个词所表述的就是德勒兹所言“概念创造”的起始点。但这个起始之处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指代,换言之,它不是某种先验的思想前提(例如康德那样的),而更接近于“空无”(德勒兹也在讲课内容中用萨特的“沼泽”与“湖泊”等隐喻指代这个原初的、强度性的场域)。
在《电影2:时间-影像》当中,德勒兹提到了“屏幕”这个概念。德勒兹还曾接受过《电影手册》的访谈,这次访谈的标题即为“大脑即屏幕”(可以阅读蓝江的译文,收录在《两种疯狂体制》当中,第262页)。什么意思呢?在德勒兹眼里,电影的“光”照射到大脑这块“纯黑”(或者说“空无”)的屏幕之上,并反射出这个世界的影像。大卫·罗德维克曾在他的书里提到“屏幕”与“反射”的概念对抗的是某种胡塞尔式的哲学立场:不是意识作为光照亮这个世界的晦暗,而是外部的“光”穿透与照亮“主体”(德勒兹反对使用“主体”这个概念,因为它夸大了“我”的作用;“不确定中心”永远与“内在性平面”相连,换言之,“我”的存在永远位居于这个不断生成变化的世界之中,“我”只是这个更大世界的短暂且微弱的闪烁)。他更愿意使用一个颇为陌生的词汇,即“不确定中心”(center of indetermination)。
Cinema II:The Time-Image
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德勒兹又提到了“间隔”这一概念。影像在流动过程中遭遇了作为屏幕的大脑,大脑制造了某种间隔,或者说,迟滞。在这种迟滞当中,创造性便得以产生。柏格森曾在《创造进化论》当中提及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动物的大脑不存在“迟滞”,它们几乎总是“下意识”回应着“情境”的影响。但是人类的大脑不同,在感知与行动之间,存在着“间隔”。这一间隔,或者说非条件反射式的思考,就是人类智能区别于动物的关键(人类是主动的、会思考的,而动物是被动的、不加反思的)。所以德勒兹在《电影1》当中根据柏格森哲学为影像提供了几种分类:感知-影像、情动-影像(占据间隔的位置)、动作-影像等。这似乎对应着不确定中心遭遇情境刺激后反应的顺序。
而在这次讲课的末尾部分,德勒兹用了阿兰·施耐德(Alan Schneider)与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导演的影片《电影》(Film)作为例子,阐述感知-影像、情动-影像与动作-影像等概念的具体涵义。《批评与临床》一书当中可见德勒兹对《电影》这部影片的详细论述(第四章:爱尔兰最伟大的电影)。以下为正文内容。
Film (1965)
在德勒兹思考电影与哲学的第二年,他在学年伊始解释道,虽然他通常每年更换主题,但他感到有必要继续当前的主题,并且事实上,要着手进行一个“以牛的方式进行的哲学,反刍……我想完全且真正地重复自己,通过重复自己来重新开始。”因此,82-83学年的研讨会在于再次探讨柏格森关于感知的论点,但现在更加强调从皮尔斯那里汲取的影像与符号分类的方面。这使得德勒兹能够继续从思考主导20世纪早期电影的运动-影像(movement-image),转向更深入地理解二战后对时间-影像(time-image)的强调。
为存档目的,英译基于巴黎八大(Paris 8)的原始记录稿,所有译文均已参照铃木英信(Hidenobu Suzuki)提供的、得益于法国国家图书馆(BNF)录音的版本进行了修订,并得到了马克·哈斯(Marc Haas)的慷慨协助。
在开始这个新的研讨会时,德勒兹首先解释了为何它将作为一次“反刍”,继续聚焦于1981-82年讨论过的许多主题和概念。接着他提出一个(最终未能实施的)方法,以减少每次参加课程的学生人数,这个提议引发了学生的提问和反对。随后,德勒兹回到柏格森的《物质与记忆》(在《运动-影像》第四章中有更简洁的阐述),复述了他(与柏格森一起)推导出先前分析过的三种影像的过程,从而确立了他电影分析组织框架的起源。在回应了学生的问题之后,德勒兹要求他们下次阅读贝克特的《电影》(“Film”),作为“一个实践练习,用以确认先前关于感知-影像(perception-image)、动作-影像(action-image)和情动-影像(affection-image)的论述”。